12月1日上午,2024新媒体文化大会在重庆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主办,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协办,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大会战略合作伙伴快手、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等提供支持,吸引到30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媒体从业者代表、学术界专家和产业界领军人物参加。
大会开幕式由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专职副主席丁道谊主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出席并致辞,号召文化艺术领域从业者更加积极拥抱新媒体时代,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力量,创作出更多文化作品,让中华文化在新媒体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在致辞中说,一定要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新媒体全新的生产创作传播方式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12月1日下午,2024新媒体文化大会迎来专题论坛环节。我院院长殷俊教授担任“AI技术赋能新闻行业”主题一论坛的负责人和主持人。专题讨论环节,来自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5位嘉宾参与讨论。

二级教授、博导,重庆工商大学高层次特聘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殷俊主持。(图/李云霄)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表示,AIGC正在重构整个新闻传媒行业,包括新闻内容的创造,新闻主体的变化,新闻技术的革新以及新闻平台的发展等。在此过程中,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如何喂养AI语料库,新闻真实性的本质受到挑战,受众会如何使用、理解AIGC生成的新闻等。在他看来,AIGC不过是漫长的技术革命中一个很小的片段,人们终将回归到一个道德的、理性的世界。
“大数据是新闻传播学科未来发展的蓄水池,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是新闻传播学科未来发展的加速器,AIGC是我们发展的一个新赛道。”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蔡斐表示,新闻专业的学生正通过提升AI能力,形成多维体的技术能力,破解专业细分问题。在这当中,特别强调人的回归。当下,在新闻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当中,面对人工智能,不仅要看学生的专业基础扎不扎实,还要看其新闻观正不正确,所以最基本的还是人的回归上。
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认为,AI可能会取代部分记者的工作,但也为新闻从业者带来新的机遇。他表示,AI对用户界面和内容推送的影响深远,生成的大量文本可能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判断,导致“信息茧房”和观点极化。因此,在新闻专业的教育上,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理性思考和认知能力培养,以应对AI时代的挑战。
重庆市巴南区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邓涛分享了AIGC在新闻创制中的实际应用。邓涛举例称,依托AI技术,今年夏天,区融媒体中心曾把几组巴南地标性建筑包装成冰激凌造型,没想到获得了很高的浏览量。“这让我相信,作为媒体人必须拥抱AIGC。如果不拥抱AIGC,不能与时俱进,就可能被淘汰。”他表示,在拥抱新技术同时,大家也在努力前行,不断探索光明。
在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严亚看来,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要素驱动,实现媒体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需要理清AI技术赋能媒体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的同时,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可能会替代部分岗位,短期内就业市场出现变化是必然的。这对媒体从业者的技能更新与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深层次的审视。

2024新媒体文化大会分论坛“AI技术赋能新闻行业”。
图/李云霄
原新闻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V1TiaxRvM4s3MV_Nmn3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