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浩伟:重庆工商大学2016级本科、2020级硕士,中国社科院大学2023级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中国特色新闻学,已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出版发行研究》、《新闻春秋》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分享读研、申博经验:
首先,应想清楚是否要读博?为什么要读博?大家需要从兴趣、性格、学术能力、现实条件和人生规划等角度进行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读博。以我自己为例,由于比较喜欢在学术钻研、喜欢理论研究,希望在高校从事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工作,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愈发感觉自己应知、欲知而未知的问题还有很多,所以毅然决然选择申博,并坚持不懈。在博士入学这一学期以来,一方面,自己的确感受到压力倍增,这种压力主要来自自己,鞭策自己需要不断保持努力输入的状态,所以读博真的并不轻松;但另一方面,通过读博,自己也开始接触到一些原本只存在于“参考文献”中的学者,与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学习,无形中在眼界视角、知识水平等方面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所以,读博就是选择了一种“学术的生活”。简单来说,对于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我认为每天能否专注学习6-8小时是检验自己是否适合读博的指标之一。
其次,申博要趁早。择校与选择导师是申请的第一步,需要多方面的考量并详细了解学校的科研能力与老师的主攻方向。我个人认为目前有一个趋势是:很多学校为了“掐尖”(如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会在每年八九月份就开始博士申请。但大多数学校仍是每年的十一二月份开始申请,因此大家对于目标院校的申博时间点要心中有数,尽早准备材料。现在几乎所有学校的博士招生都实行的“申请-考核”制度,这对学生本人的要求更为严格,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慎重考虑报考学校的层次,可按“冲一冲”、“稳一稳”等层次进行报考。另外,在所有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中,我认为研究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一篇好的研究计划将大大提高申请成功的几率,应仔细打磨,其中需要展现个人的研究能力以及与意向博导研究方向的联系。
相信很多同学担心的是,申博时候论文发表较少,甚至无论文发表怎么办?对于这一问题,我感觉首先自己硕士期间有公开发表过高质量的学术文章,肯定是申博时候的优势,但这绝对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甚至在很多院校的招生过程中,这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很多院校(如复旦大学),他们报考时就说明了提交的代表性论文可以不是公开发表的文章,且很多院校只会在申博第一关“审核材料”的时候会看有无发表论文,后续的笔试、面试都不会特别针对这一因素进行考核,并且很多学校最终的录取也只以后续的复试成绩为主。所以大家不必以“无论文”来否决自己读博的可能性。没有论文可以用心写好自己的毕业论文,也可以申博。博士生导师并不单参考学生的论文发表,更看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教育经历,以及是否有学术理想和可塑造性。
最后,申博、读博都是一个要“脱层皮”的过程。对于申博来说,有些学术经历可能只占申请材料的寥寥数行,但其背后是数不清的日夜去搜集材料、阅读文献、写作练习等,我们要不断提升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学会用“学术”的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诚然,这期间会面临无数次的迷茫和自我否定,但大家不要过于焦虑,要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并坚持下去。在这个处处“内卷”的时代,我们需要时刻牢记:健康比学位更重要、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祝大家心想事成,都有美好的未来!
(分享人:2020级新闻学研究生 贾浩伟)